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021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
一、单选题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填空题
1.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境优美,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3)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处处扣住“月”字来写,其中侧面写月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表现作者惆怅悲凉的句子是:。
三、阅读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_______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徵”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字词解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资料助读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张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从教28年,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市语文教学与研究科研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