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回顾整理——总复习》统计与概率-总复习四
学习目标:
1、复习平均数的含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分段整理数据,制作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个数÷总份数=平均数
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
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笑笑: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呢?
小军: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想一想: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
13,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代表了这45位同学收集饮料瓶的总体水平。相当于把4位同学收集到的饮料瓶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少。
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150+200+160+300=810(米)
810÷9=90(米)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答:平均每人捐了9本。
生活中的统计
生活中,我们常用分段统计表来描述和分析数据。如:
若想直观地比较两组数据,可以采用分段统计的形式进行。
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能更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与分析。
想一想,分段统计,会经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
笑笑: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有关统计的内容有......
小军:我知道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小明:生活中经常用到平均数。
小华:要简洁明了地看出两组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把两个统计表合并成一个。
统计一概率
20.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大陆人口年龄构成情况统计表
次数 0-14 15-59 60及以上
第五次 284527594 828106762 129977870
第六次 222459737 939616410 177648705
(1)分别计算出每个年龄段人口增加(或减少)的数量。(可用计算器)
(2)分析这些数据,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0-14岁:减少了 284527594-222459737=62067857(人)
15-59岁:增加了 939616410-828106762=111509648(人)
60岁及以上:增加了177648705-129977870=47670835(人)
21.某学校教师打字速度测试成绩如下。
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上面的信息完成统计表。
某校教师打字速度测试成绩统计表
等级 不达标 合格 良好 优秀
(30字/分以下)(30-39字/分)(40-49字/分)(50字/分以上)
人数 4 8 8 20
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2.南江市去年日照时间统计表
月份 日照时间(时) 月份 日照时间(时)
1 217 7 233
2 225 8 210
3 160 9 151
4 237 10 176
5 264 11 134
6 258 12 138
(1)南江市去年平均每月日照时间约是多少?(可用计算器计算)
217+225+160+237+264+258+233+210+151+176+134+138=2403(时)
2403÷12=200(时)
答:南江市去年平均日照时间约是200时。
(2)北江市平均每月日照时间约235小时,上半年平均每月日照时间约243小时,下半年平均每月日照时间约是多少小时?
235×12-234×6=1402(时)
1402÷6=227(时)
答:下半年平均每月日照时间约是227时。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呢?
知识回顾:
复习平均数及分段统计。
易错点:
进一步掌握统计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