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复习 > 高中 > 历史 > 全一册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

    考点梳理
    考点1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
    ①穿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二三十年代,西装与粗布大衫同时并行。
    ②饮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房: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建国初期:
    物质生活: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社会习俗: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
    物质生活:①衣: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②食: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社会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注重卫生、赈济灾区的生活风尚在逐步形成。
    考点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
    (1)铁路
    ①晚清时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形成了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②民国时期:总的来说进展缓慢,尤其是西北、西南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
    ③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相继建成了宝成、兰新等铁路;90年代国家加快铁路建设,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新中国在机车制造方面屡有新突破,不断改进机车和铁路技术。
    【归纳总结】中国近代铁路交通发展演变的特点
    (1)从时间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
    (2)从发展水平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发展缓慢。
    (3)从地域看,近代铁路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2)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各大城市中出现,成为权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但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③建国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②19世纪79年代初,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4)航空
    ①1909年旅游、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③建国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乘飞机旅行的人数不断增多,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业的变迁
    (1)近代
    ①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擅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甲午战争前夕,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电话公司,并在各地陆续开设。
    ②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再说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发展非常缓慢。
    (2)新中国成立后
    ①建国初期,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②新时期,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成为百姓的日用品。
    ③作用:通讯工业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简便,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拓展延伸】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考点3 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近代前期
    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②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武器。
    【知识延伸】近代报刊从业者的共同特征
    一是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他们具有敢作敢为德军精神,勇于发表政见,敢于写触及社会政治弊端的文章。
    三是他们大都具有深广的学识,具有叫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四是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较为注意民众的呼声。他们这些优良的政治素质,对于他们当时的政治作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后世的报人,也产生了示范性的影响。
    (2)近代后期
    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同国名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争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建国初期
    ①《人民日报》等党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②与之并存的《光明日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4)改革开放后
    ①报刊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主导的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创办起来。
    ②各报把真实、客观和讲求新闻价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拓展报道领域。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近代:1905你那《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事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进步电影。
    ②新中国:建国初期,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许多优秀影片。荣获国内国际大奖。
    【归纳总结】电影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
    电影作为信息传播 媒介的时效性并不强,但制作比较精良,画面比较清晰,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效果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
    (2)电视
    ①建国初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
    3、互联网的兴起
    (1)产生及发展
    ①20世纪69年代互联网诞生,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②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上网用户急剧增加,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2)特点
    ①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合的组合,文字、图象、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
    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难点突破
    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及时代特点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不断加强,西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活方式也随之传播到中国。
    (2)清政府为杜绝列强的觊觎,在济南、武昌等人口众多、交通便利、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开埠通商,发展近代工商业。
    (3)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为物质生活的变化提供了基础;而近代思想文化的进步,则促进了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2、特点:
    (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而广大农村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难点检测
    例1[2010.江苏卷]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期婚俗的变化是(B)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约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1897你那,上海举办了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D)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难点突破
    近代交通发展的积极影响
    1、在以铁路、轮船为主干的近代交通网的作用下,通商口岸城市和广大内陆腹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农产品的长途运销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许多农副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得以扩大。
    2、轮船、铁路的发达,直接使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这些新式交通的发展,不但把大量的洋货从通商口岸转运到全国各地,也把新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四面八方;还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近代交通具有促进中国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的积极因素。
    3、铁路、轮船等近代交通工具推动贸易发展和市场开辟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发展也出现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而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
    4、铁路和轮船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还使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是震撼和冲击中国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器。
    难点检测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和,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裔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A)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和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难点突破
    近现代大众传媒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西方科技的传入。工业革命的成果很快传播到中国,中国人能够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带来的益处。
    (2)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推动。中国的有识之士把这些成果运用于实践中,一方面推动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
    (3)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在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4)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传媒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日新月异,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直接。
    2、影响
    (1)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方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维新派、革命派曾用报刊为阵地,大造变法或革命的舆论
    (2)影视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余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广告,甚至出现电视商场的专题节目,引导人们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如果将第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整个地球连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情传天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搞教育、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聊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空前的提高。
    难点检测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2部分第1课时《单元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第2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第1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二)》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4课时《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3课时《国共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2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课时《近代民主革命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三第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2讲《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1讲《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和初步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2讲《古代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