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复习 > 高中 > 历史 > 全一册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近6年高考试题有关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政治文明类试题占客观题的62%、主观题的50%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加强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1、夏朝 开中国“家天下”制度之先河
    2、商朝
    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突出表现: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把王室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给诸侯,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为什么分封制走向崩溃?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宗法制
    1)概念: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妻所生的长子)。是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进来的一种制度。
    2)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目的:巩固封分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4)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等级制度
    5)作用:保障贵族特权;凝聚宗族,防止纠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强化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
    支撑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里)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表)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总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权利较大)
    二、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含义: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听命于皇帝,皇帝纵览一切。
    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谏议制度
    特点:
    权利高度集中;
    中央和地方、军权和相权是两队基本矛盾;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中央集权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确立、演进、加强
    (一)君主专制的确立——秦朝
    1、皇帝制度
    (1)由来:“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2)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人治”
    2、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制度(秦朝)
    (1)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
    (2)九卿: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主要有:①奉常②郎中令③卫尉④太仆⑤廷尉⑥典客⑦宗正⑧治粟内史⑨少尉
    (3)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汉——元)
    1、汉朝:
    (初期)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汉武帝设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沿袭
    皇帝: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决策),尚书省(执行命令)--吏、户、礼、兵、刑、工,门下省(审核政令)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3、宋
    中央:
    ①设立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
    ②设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使(军事权)、三司使分相权(财权)
    ③杯酒释兵权
    ④设“三衙”,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
    4、元
    中央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行使相权)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三)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
    1、明朝:
    (1)丞相制度废除: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直接原因:胡惟庸案
    过程: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内阁制创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辅助皇帝决策
    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
    明中期以后有了票拟的权力
    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比较宰相和内阁首辅: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性质

    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明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内阁内侍机构、六部行政机关(皇权兼并了相权)、大都督府
    2、清朝中央政权的演变
    清初:内阁(奏章票拟)、六部、议政王在臣会议(军国大事)
    康熙帝:内阁(奏章票拟)、议政王在臣会议(军国大事)、南书房
    军机处
    (1)设立:雍正帝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
    (2)特点:军机大臣奉旨办事,且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政治决策保密性强。(简、速、密)
    (3)作用: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清朝的中央政权组织
    军机处(处理军事大事)、六部(日常事务)、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二、中央集权的形成、发展
    1、郡县制
    背景: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建郡县
    概况:全国划分为36郡,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地方官僚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的最高长官称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
    2、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基础不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以地域为基础。
    官员的产生和待遇不同:分封的诸侯职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和影响不同:封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完全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性质不同: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在“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初年,军事上收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3、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的原因:疆域辽阔
    设置: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
    职权: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意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4、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出现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省
    明: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清:省、道、府、县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土地、人口、职务、待遇(即贵族政治或血缘政治)
    2、汉代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隋唐以后评价科举制:
    积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事缺乏进取和创新精神的人。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
    探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经济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影响:
    皇帝个人专断,不利于社会民主自由发展;
    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败之风盛行;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原因
    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然经济
    理论来源: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政治根源: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2、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3、发展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相伴
    5、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2部分第1课时《单元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1)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第2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六第1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古代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4课时《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3课时《国共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2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课时《近代民主革命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三第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2讲《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1讲《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和初步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2讲《古代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