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复习 > 高中 > 历史 > 全一册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一、中国古代的商业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产生和发展的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商业。贝壳为最原始货币。
    (2)商朝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产生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将商人们集中起来,政府管理。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形成了
    许多著名的都会,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
    (5)秦“半两钱”统一币制,汉朝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中国对
    外贸易的发展。
    (6)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
    空前繁荣的景象。“市”“坊”分开。
    (7)宋代最早的纸币-“交子”,集镇、夜市兴盛;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
    打破;元代更广泛流通货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
    大量进入市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等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宋以前:市、坊分开
    政府设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两宋及宋以后:
    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早市、夜市相继城郊和乡村的“草市
    ”更加普遍
    官府控制放松(出现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两宋以前多事政治军事中心,两宋以后
    也成为经济中心)
    扬州、成都“扬一益二”    特点:南方商业中心;原因:丝绸之路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西汉: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原因:丝绸之路开辟)
    唐朝:在外贸港口广州设立市舶使
    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对外贸易达到顶峰,但主要体现在“朝贡贸易”
    上。此后逐渐衰落。
    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表现在外贸开口少
    (广州十三行)、贸易量极少(仅占市场商品总量3%左右)
    2.类别:
    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3.官府贸易的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4.官方贸易的实质和影响:
    是一种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正因为不计经济效益,它会加重国家财
    政负担,因而难以持久。也不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晓市)。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商帮)。
    4.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底下;商人投资田产
    ,使商业经营成为在地主经济的附从。
    5.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上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
    断。
    6.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7.古代中国的上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荣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
    量兴起。
    8.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然后逐步渗透到农村,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关
    系日益密切。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发展:战国确立: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强化:汉武帝
    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明清固守: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2.产生原因:商业和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和危及封建统治。自
    然经济的特点决定(根源),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3.目的:直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4.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5.作用:前期: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
    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保证社会稳定;
    后期: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
    (二)、海禁、闭关锁国
    1.含义: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严限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
    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2.产生发展
    (1)明代开始“海禁”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外贸只能官方主持
    (2)清代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片板下海
    3.原因:分明、清两种情况(直接)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根本)
    4.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误区警示
    1.古代“市”长只管市场交易,按时开市、闭市,与今天市场职权不同。
    2.中国古代并不一直抑商,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证词,支持商业的
    发展。
    3.“闭关锁国”政策并不完全禁绝一切贸易,只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
    易,如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但也有弊端,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的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仍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原因。
    5.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都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具体表现,都根源于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1.《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
    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子所尊也。”这表明(D )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百姓皆重农抑商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解析】题干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世纪已经富贵了;
    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这清楚地表明,政府的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故选D项。A项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大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的百姓重农抑商同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知识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有D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2.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
    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B)
    A 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 商品经济活跃
    C 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
    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水陆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已,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故答案为B.
    3.明代陆缉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越之奢,莫
    盛于苏杭之民。”“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舱,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技仰湖山而待(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B )
    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  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   ③主张倡俭戒奢
    以正风气 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第一句可看出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从材料第二句可
    反映出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而从“舆夫、舟子、歌童、舞技仰湖山而待(烧火做饭)者”则可反映出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看不出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 ,排除③,正确选项为B。
    4.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
    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C )
    A 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 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 商品经济发展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材料反映韦德所开银铺兴旺之福的原因,银铺的兴旺反映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材料不能反映A 项,同时也没有反映雇佣关系
    5.“明代‘海禁’的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
    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C )
    A 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 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 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结合所学知
    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A、B、D三项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
    6.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宫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
    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
    A 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 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 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 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从“苏州《吴县永禁宫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
    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 会馆是同一地域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因此C、D项正确。
    7.清黄遵宪有诗曰:“国初海禁严,立意此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
    错。”你认为诗中“海禁”的“大错”应表现在(D)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抑制了资
    本原始积累   ④导致了中国国势日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海禁”政策的危害。此题用排除法,排除②即很
    容易选择正确答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4课时《抗日战争》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3课时《国共十年对峙》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2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课时《近代民主革命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三第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2讲《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1讲《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和初步发展》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2讲《古代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二《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艺术》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八《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3课时)》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