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中国古代农业》
考纲:
1.发达的古代农业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3.古代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考点:
1.早期的农业生产;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2.发达的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的见年经营;手工业产品的外传
3.各个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特点;市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4.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考向定位
1.考查形式上,将继续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也会有所涉及
2.考查内容上,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商帮、“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和资本主义萌芽等是考查的重点
3.考查热点包括:(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成果是备考的重点。(2)民生问题使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手工业的相关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1)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是国民经济各个要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下所结成的有机整体。经济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生产方式的结构,包括生产力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狭义单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经济部门及经济制度(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主导,手工业、商业处于次要地位。
(2)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四节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在封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一、早期农业的概况
(1)早期农业的概况
原始社会生产工具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栗;生活方式是为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桐农具,以木器和石器为主;耕作方式由于表锯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生活方式是人们的生活从频繁的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影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探究反思】我国早期农业的发展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意义: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进步:铁农具的出现。
2.农用动力的变革:牛耕的出现
3.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2)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3)发展:西汉出现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楼车
(4)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4.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时期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
5.耕作制度:西汉-一 一年一熟;宋朝以后-- 一年两熟或三熟(江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到江浙)
6.农业灌溉: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工具:翻车(曹魏)、筒车(唐)、高转筒车(宋)、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1)铁犁牛耕的使用(2)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3.基本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单位(家庭单位)(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4.地位:基本模式;主导地位
5.弱点: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地域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6.评价
①基本模式:主导地位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A 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B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也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政府重视)
D 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④土地的过渡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
7.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
(1)历程:兴于商,胜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2)特点:①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②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③成为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3)瓦解原因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根本)
②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直接)
鲁国初税亩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确立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②各国的变法运动:a春秋:税制改革(鲁国“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 战国各国变法运动(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类型
①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地位)
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后的土地改革被消灭。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
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广泛、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
③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
(3)特征:土地兼并
①产生原因:A 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 B 直接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影响:影响赋税收入;社会动荡
③抑制兼并的措施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占地最高限额和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
五、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误区警示
1.从刀耕火种到青桐助耕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土地制度)的变化。
2.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重点讲解
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A 小农经济的弱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3)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脆弱性:规模小,缺乏积累和储备
B 发展的有利条件
(1)铁犁牛耕逐步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拥有土地、农具和耕畜等资料,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尽可能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3)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主义减轻农民的负的呢,扶植小农经济。
C 发展的不利因素
(1)自身规模的限制(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
(2)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要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每遇灾荒疾疫,许多农民就会贫困。
D 历史地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奠定了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物质基础。
(3)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首先,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鬼母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
其次,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在此之前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小农经济,其中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为突出。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因为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商品经济还没有产生,而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尤其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逐渐也就退出了历史长河。
(2)联系: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有在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2.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C )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土地的高度集中
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弄的土地一级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故答案C.
3.西周时“一人踏来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B)
A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
C 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前一句出资《淮南子》,“来”是古代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做犁的前身。战国时期农具有犁铧、锄、插、镰、斧等,因此产量提高。答案为B
4.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C )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
B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
【解析】衣、饭、菜,甚至连药都自给自足,显然属于自然经济,答案选C
5.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如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D )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仔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 项
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C)
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答案为C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在芸褥,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由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字.治本》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网”,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统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三 明末清初,黄宗毅指出,天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优乐”(《屈原》),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是变量”?
(3)材料三中黄宗毅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在,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缴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
(3)不同点: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侧重于君的倾向,体现了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气息。
近代西方民主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公民的权力;而中国的民本思想却只是一种社会思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君主个人的意志。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李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骨干教师,曾获校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参加课题研究、编写参考资料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