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复习 > 高中 > 历史 > 全一册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二)》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二)》
    历史特征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和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历史特征:物理学的发展逐渐摆脱神学的束缚,呈现出对世界认
    识逐步深入的特征,即由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2)主要表现:①伽利略的研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标志着物
    理学的真正开端。②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③相对论和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1)历史特征: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经历了由创世神话到生物进化论
    的认识过程。
    (2)主要表现:①文艺复兴以后,中世纪基督教神创学说受到极大挑
    战,生物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②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的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为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③19世纪中期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观点。
    二、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动力革命
    (1)历史特征:蒸汽机的改良和电力的应用,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和“电气时代”,推动社会巨大的变革。
    (2)主要表现: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②第二
    次工业革命中,在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电力的广泛应用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2.信息技术的发展
    (1)历史特征:互联网诞生,促使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
    了信息化社会,为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主要表现:以计算机的发明应用为基础诞生的互联网推动了人类
    生产、生活、工作及学习方式的深刻变化。
    【拓展探究】
    三次工业革命特点比较
    第一次特点: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机器生产
    机器;2.开始与轻工业(棉纺织)部门,发明机器者大多数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大机器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
    第二次特点:1.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与技术结合。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规模广泛,发展迅速;3.有血多国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
    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的重要区别
    工业革命前,人力蓄力等,信息传播马车
    蒸汽时代 ,蒸汽机,蒸汽机车、轮船
    电气时代,电力、石油,电话、留声机、飞机、汽车
    信息时代,原子能(核能),互联网
    “蒸汽时代”到来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1)环境污染开始
    以化石燃料、以燃煤动力为基础,通过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排放工业
    污水来发展经济,造成环境污染;空所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与煤消费量同步,汽车产生的废气、工业污水、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大气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等,直接污染食品污染盘中餐。
    (2)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工人越来越贫穷,人际关系冷漠,阶级对抗加剧
    (3)加剧殖民侵略和掠夺,拉大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差
    距。
    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
    封闭国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
    (2)客观上瓦解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冲击着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诱导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深层次的影响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第二次影响
    (1)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在经济,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
    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及邻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
    当时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
    另一方面: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
    国科学家在太阳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取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考向瞭望
    瞭望一  专题归纳:近代思想解放与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潮流,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
    (1)近代科学产生的标志-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在以人
    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
    (2)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直接为打破地心学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
    基础。
    (3)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同样为近代科学技术的
    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直接的物质
    条件,推动了新的思想解放。
    (1)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即地心体
    系,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2)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法国启蒙思
    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随着工业革命开展,生物学掀起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观点开始
    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这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17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A )
    A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 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解析】A 本题考查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而科学革命的成果使人们能够以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所以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的基础,A 符合题意;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指导思想,B 错;C 本身错误;D所述不符合科学革命。
    瞭望二 关注新史观:科技进步中的人文史观
    传统史观注重研究何时何地何人有怎样的重大发明或研究成果,对国
    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新课标理念下的史观重科技进步与发明对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对丰富、便利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重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积淀、和平和谐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富含人文理念,这个视角正日益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立意的热点
    瓦特蒸汽机问世后,英国城市的工场林立。从下图中你能感受到当时
    的工厂(C )
    ①规模大  ②对环境污染严重 ③工业动力装置离不开锅炉  ④使用大
    机器生产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C 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四个组合项所述情况在三幅图中都
    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瞭望三   运用史料探究:三次科技革命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近代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这一单元
    的内容将会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运用史料分析理解的考查成为命题视角之一。
    随堂测验
    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
    问题的科学家是(D )
    A 普朗克    B 麦克斯韦   C 玻尔   D 爱因斯坦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属较易题。注意时
    间提示是20世纪初,这时期提出光量子假说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所以D 正确
    2.一位科学家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
    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是(B)
    A 伽利略   B牛顿   C 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A 项伽利略曾自制望远镜
    ,观察到一些肉眼看不见的行星,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但并没有说明行星的运动和图像。C 项爱因斯塔的主要贡献是相对论,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但他不是第一个。D项普朗克主要是提出了“量子假说”。B 项牛顿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科学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打破逻辑图较之前所宣扬的“神的力量”。
    3.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
    家是(C)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伊斯坦   D 伽利略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
    历史时间的记忆。C项人物活动主要是在20世纪;牛顿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伽利略对日心说的验证都是对宗教思想的冲击。
    4.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
    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还说呢国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C)
    A 蒸汽记得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 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
    C 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 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
    【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新能源的应用对工业结
    构和经济垄断的影响。A 项结论与题干材料含义不符,B,D两项结论表述错误。
    5.随着极端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
    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我们赢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D)
    A 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
    B 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
    C 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
    D 不论是纸质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
    【解析】D 电子文献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检索方便、信
    息存储量大等优点;纸质文献则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更具有权威性等优点。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在很长的时期内将共生共存。工具发生了变化,那仅仅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它们对保留民族文化遗产都与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6.有人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时
    机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C)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前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
    世纪前期
    【解析】C 题干强调的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亦即使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
    息时代,信息化社会开始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1.积极影响:
    (1)导致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
    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空间限制,而
    且提高了效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完善,而且使
    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4)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形式等多方面的
    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影响:
    (1)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社会经济的
    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
    、文化各个领域,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互联网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使部分人沉迷其中,不
    能自拔,特别是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易于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2009年11月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危机转机契机-经济
    危机下中国互联网的力量与信心”为主题,以“互联网与服务、互联网与民主、互联网与先进文化”三大板块为核心。这说明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影响有(A)
    ①经济社会  ②生活和工作方式  ③教育与学习方式   ④思
    维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②③④
    A【解析】从题干所提供的材料关键信息看,主要说明了互联网对人类
    社会全方位的影响,故①②③④都符合
    【点评】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先进科技带来的欢
    乐的同时,也应尽力避免、克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备考复习时注意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联系,全面分析科技进步给人类生活用品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
    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B)
    A 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 中学后上网利弊谈
    C  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机遇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仔细阅读材料,由材料中
    的有效信息“互联网”“有利也有弊”“中学生”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上上网利弊谈”。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2课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五第1课时《近代民主革命概述》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三第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2讲《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二第1讲《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和初步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3讲《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2讲《古代手工业发展》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经济专题一第1讲《中国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二《近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化艺术》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发展历程(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十《近代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八《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3课时)》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二)》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2部分第2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1部分第2课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1部分第1课时《单元概述》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