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和打开外交新局面
课程标准: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向瞭望:
1.建国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2.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对构建和谐世界的贡献。
3.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考纲探究
1.建国初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通过谈判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有利于中国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外交封锁和包围。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时间: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是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原因: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②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需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2)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
(3)历史意义:
①说明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②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4.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原因:
美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国:中苏关系的恶化,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改善中美关系,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
①兵乓外交:打开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③尼克松访华:1972年,签订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20多年对抗的结束,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④中美建交: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5.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对中国: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对世界: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例2】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因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D)
A 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 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解释】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中国建国初期,和苏联的关系实质上是同盟关系,期间两国关系经历了多次反复,改革开放后,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自然在外交上要进行调整。
【答案】D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课程标准: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考向瞭望
1.中国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调整外交政策。
2.由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认识中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做的贡献。
考纲探究
1.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原因:
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苏争霸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②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表现:
①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世界性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奉行不结盟政策。
③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④长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3)意义: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丰富和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1)建国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持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然处于敌对紧张的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原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影响。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不结盟政策”。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级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经济建设也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和平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1)原因: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有利于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中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有利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
③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到需要。
(2)表现:
①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中国高度重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参加了各自活动,并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合作与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倡议和主张。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第十三届部长级会议。
②重视发展同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从1991年开始,中国外交部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东盟会议,后来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团。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低,中国和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保持同欧盟的友好关系。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访,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4.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成立;2001年的上海峰会,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
典例精析
【例1】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①重返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③①②④ B ③②①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
【解释】重返联合国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在1972年;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加入世贸在2001年。故选A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常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关注孩子个体差异,重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