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们民主政治的特色。
考向瞭望:1.我国与西方在民主政治制度上的原则区别。2.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1.人民政协的召开
(1)历史条件:
①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
②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③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上的准备。
(2)召开:1949年9月,北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3)内容: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确定首都、国旗、国歌和纪元方式。
2.新中国的诞生
(1)经过: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2)历史意义:
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②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①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过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
②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宪法。
(2)形成和发展: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他的初步确立。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了多党合作制度发的确立。
③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性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合。
(4)职能变化:建国初期的1949年后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第一届人大后,作用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基本任务:参加国家政权,参与过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
(6)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3)历史意义: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保障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2)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3)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4)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5)意义: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它的颁布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它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1)基本内容: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习区域自治,建立自己机构,行驶自治权。
(2)过程:
①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概括:建立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4)意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②它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典例精析
【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分别是(A)
A 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释】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于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建立于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于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于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于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第2讲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见他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考向瞭望:以“十七大”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的精神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1.“文革”发生的原因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发动的原因:
①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②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严重。
③毛泽东对形势估计严重失误,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
④林彪、江青等人利用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主要表现:
①对国家体制的破坏“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全于一身的权力机构,国家宪法规定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重大的倒退。
②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文革”期间,国家的公检法机关遭到严重冲击,无法正常工作,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
③对人民权益和尊严的侵害:从中央到地方,造反派打、砸、抢、炒,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没有保障。
2.“文革”的历史教训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留下的历史教训是:
①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③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
④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
3.“文革”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1)平反冤家错案,是恢复和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2)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②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19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基层选举激发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⑤创制了特别行政区制度。
(3)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①法制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②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后又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1989年和1999年《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先后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③法制建设成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①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②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③2002年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考纲探究】
【例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B).
A 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 C 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
【解释】此题考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革”结束后,由于“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纠正,由于“文革”造成的冤假错案大量存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实现了中共思想路线的转移、直接推动了拨乱反正。而A,C和D三项均出现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答案】B
【例1】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开洋村拦截邻村中村在后山上筑堪取水的水源,将水引入本村,导致中村枯水期断水。由此,两寸发生旷日持久的水事纠纷。中山110名农民对县政府不认真处理这起水事纠纷的行为深感不满,以“不作为”为由将县政府高尚法庭。这一事件的法律依据是(D)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解释】以上材料涉及“民告官”的内容,选项中只有D 项含有此内容。
【答案】D
第3讲 祖国统一大业
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向瞭望:1.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2.台湾地区政府的台独政策及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
3.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为祖国统一采取的措施及成就。
考纲探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过程:
①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商、通邮和探亲活动。
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阐明了中国对台湾当局的态度及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④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将“一国两制”构想写入宪法。
⑤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获得通过,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2.正确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其基本内涵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①一个国家。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
②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③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拍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各界的代表然是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物管理。
④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平统一,有利于全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台湾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
(2)“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①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②“一国两制”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习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实现,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政权组织形式存在的观点,实现了一个国家内部两种制度的和平方式。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3)理解误区:
①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然而,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权采取自己认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来维护本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中国政府在采取何种方式处理本国内部事务的问题上,并无义务对任何外国或图谋分裂中国者做出承诺。
②台湾问题纯属中国的内政,不同于二战后经国际协议而形成的德国问题和朝鲜问题。因此,台湾问题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相提并论。中国政府历来反对用处理德国问题、朝鲜问题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应该也完全可以通过两岸的协商,在一个中国的构架内求得合情合理的解决。
3.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历史意义:
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清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2)澳门回归:
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范例。
经过: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
意义: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实践的范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并付诸实践,使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的进展,特别是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极大地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日益成熟的条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的异同
(1)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区别:
①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设立的区域不同: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
③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④享有自治的程度不同: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前者不享有。
5.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和交流
(1)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改革开放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关系和与交流。
6.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1979年元旦,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实现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居民赴大陆探究,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1993年两会会长在新加坡进行会谈,“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1995年初,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八项主张是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情况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细化,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一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7.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②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存在是另一巨大阻碍因素。
(2)有利因素: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典例精析
【例1】“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它符合(C)
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解释】既然是”两制“,就不能要求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故①错误;④是政协协商制度的内容,不涉及一国两制。
【答案]C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常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关注孩子个体差异,重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