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七第1部分第1课时《单元概述》
考纲要求: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单元知识整合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活动规则:遵守宪法、法律;重要机构:人民政府;
形成确立(1949-1966年)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值正式形成2.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发展到新阶段
曲折发展(1966-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遭到破坏,“文革”时期停滞
健全完善(1976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则:民主集中制;职权: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重要事项决策;权力主题:全体人民;人大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趋于停滞,十年文革名存实亡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完善和发展。2.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2.建国初“共同纲领”最早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1954年宪法;3.1955-1965先后建立新、桂、宁、藏四个省级自治区;发展停滞;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健全发展
民主法制建设,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主法治建设遭受重大破坏;1979年通过《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特别行政区制度:形成过程:①酝酿: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②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③宪法保障:1982年五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相关规定;④指导方针: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成功实践: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②1999年12月30日,澳门回归;
发展:①两岸三通限制放宽,往来交流增多;②1993年王嘉会是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③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是新时期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命题规律分析
本专题主要涉及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政治学科知识联系比较密切,考查形式多样,能力要求较高。
1.本考点主要涉及的热点问题有台湾问题、“藏独问题”“东突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等,要求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大政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驳斥敌对势力的谬论。
2.本专题的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涉及深层次的问题,考生很难把握。因此,高考试题对基础性的知识考查较多,很少有要求考生深层次分析的试题,大部分选择题要求回答基础的历史知识。
3.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最重要的知识点。
4.学科内综合性试题多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中国近代的民主政治探索相联系,设问要求分析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分析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5.祖国统一大业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试题重点考点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分析能力,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复习技巧指导
1.用“一、二、三”巧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一”是指一个体系:人们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们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二”是指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是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6-1976年,是民族政治的曲折发展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
2.对于“一国两制”的学习,可以从“理论的提出”和“实践的检验”两个角度来归纳。将“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台湾问题联系起来。
3.对台湾问题的学习要注意整理有关台湾的史实:
(1)历史上台湾的三次分离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
③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注意: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战问题,因此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2)当前对台的基本态度:在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道路上,只有和平与战争两种选择。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但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矛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4.要加强比较,能够正确区分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形成规律性认识。
易错知识点拨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下的重要机构。
3.“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4.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5.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6.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7.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8.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还是民族因素或区域因素的结合。
9.“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10.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易混知识点拨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群力: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作用是:各民族共同繁荣;享有权力: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实施群力:港澳台同胞;主要作用:祖国和平统一;享有权力:享有高度自治权
3.《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1)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后者是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上改基本完成。
(2)性质:前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宪法(临时);后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体现的原则不同:前者体现的是人们民主和民主集中的原则;后者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和民主集中的原则。
(4)经济建设方针:前者规定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合理调整工商业;后者规定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计划经济体制。
4.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②都采取多党派平等协商的方式,有利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都商讨建国军政等正大问题。
(2)不同点:
①背景:前者是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后召开的;后者在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且没有反动派参加的条件下召开的。
②参加范围:前者包括各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后者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参加,范围较前者广泛。
③前途:前者以《和平建国纲领》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协议,设想的是一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结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内战爆发而破产;后者制定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职能:新政协(后者)代行人大职能,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议会制的异同:
相同点:
①都属于政体的范畴,我国的人们代表大会制和西方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②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不同点“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经济基础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西方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
②行使权力的主体不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们;西方议会制是协商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维护的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两者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权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常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关注孩子个体差异,重视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