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1927.8.1 南昌
周恩来、贺龙起义后南下-手足-兵分两路-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里取得的”
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共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变。
2.秋收起义
时间:1927.9
人物:毛泽东
概况:进攻长沙受挫,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八七会议”方针的具体表现
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结果都失败,分析其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因为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城市斗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10,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红色根据地为什么建立在两省或三省交界处?
主要是因为:
有利于发动当地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意图
受北伐战争的影响,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又是几省的交界,远离国民党政权和军队控制的中心地带,有利于红色政权的而建立和稳固。
5.土地革命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经济上一方面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另一方面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军事上: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
政治上:进行政权建设,1931年成立了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选举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意义: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坟了土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土地革命是核心内容
意义: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三)红军的长征
1.原因: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主观原因:由于“左”倾错误,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遵义会议
召开时间:1935年1月
内容: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波谷、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呢?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就是从指导思想、指导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承担起长征途中处于中心的军事任务的领导工作,也表明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上,中共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4.长征的结果: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5.长征的意义
(1)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开创革命新局面。
(2)保留了革命的精干力量,传播了革命主张。
(3)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6.长征精神:
百折不饶,自强不息;乐于吃苦,不畏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善于团结,顾全大局
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
(1)从中共一大到二大:
最高纲领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2)从第一工人运动高潮到国民大革命:
工人单枪匹马到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从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到武装反抗国民反动派
(4)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攻打中心城市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5)遵义会议
从听命于共产国际到独立而又正确解决自己的问题
国共十年对峙总结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从1927到1930年上半年,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D)
A 肃清右倾主义路线 B 工农武装割波浪式推向全国 C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 D 开展大土豪天地的土地革命
二、抗日战争
(一)全民族抗战
1.抗战的爆发: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守军奋起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日本的侵华事件及产生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
1937年,卢沟桥事变
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3.国共合作抗日“123”
(1)指的是一条战线,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国共两党及各阶层爱国民众
形成过程:
①1935年8月1日,长征途中,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战线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②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准备抗战的方针;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指的是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共的敌后战场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抗战初期、中期起了主要作用,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但由于敌强我弱丢失了大片领土。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中共的敌后战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战后期(1941年12月后)逐渐成为主要战场。(地道战、地雷战、百团大战)
国外战场 远征军赴缅作战
5.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2日签署投降书,9月3日成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6.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从中国反侵略斗争史看,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民主革命历程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7.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3)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配合与支援。
反思日本侵华罪行得出的几点结论
1.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负下累累血债,罄竹难书,令人发指,日本当局应主动承担应尽的历史责任。
2.所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日本当局应该深刻反省,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停止一切伤害受害国人民民族感情的言行。
3.日本当局应有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其后代,铭记历史,走和平发展之路。
4.军国主义分子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灾害,也使日本人民蒙受痛苦。军国主义分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敌人。
5.作为中国人,更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发愤图强,强我中华。
6、.......
1.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聘;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B)
A 八路军 B 新四军 C 义勇军 D 抗日联军
2.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应了(D)
A 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 放弃炮马,亦和亦站,能扭转中国战局 C 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 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