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必修3)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甲:(生产者);乙:(初级消费者);丙:(次级消费者);
丁:(呼吸作用);戊:(分解者)
2.生态系统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3.据图补充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
(1)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3)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
(4)未被利用。
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
三、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
(2)循环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特点:具有(全球性).
2.碳循环
(1)循环形式
①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CO2)
②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2)图解
【点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判断】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食物网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
2.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非全部。
3.碳在无机环境中存在形式是CO2.(×)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
4.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分析】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
光能→ (光合作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能量的传递
(1)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能量流动的图解
图解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
a.自身呼吸消耗;
b.流入下一营养级;
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这部分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注意】
动物的同化量不等于摄入量
(1)概念差异:
①同化量:指被消费者消化吸收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②摄入量:指消费者摄入的物质所含有的能量。
(2)二者关系:真正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该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生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该营养级生物同化,应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即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训练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椎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D )
(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A 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 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C 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 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解题指南】
1.知识储备
(1)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途径与形式
(2)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解题关键:明确能量椎体图中每段所代表的含义,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过程。
【解析】选D。结合图形分析知,b+c+d+e为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固定的能量),即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1代表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b和d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在b或d中。
能量流动的相关分析
1.流动特点的原因分析
(1)单向流动:
①能量流动使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
②各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有多个流动去向,不可能100%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中。2.能量传递效率
(1)计算公式:
相邻营养级间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本营养级同化量×100%
(2)一般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张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专业技能突出,经验丰富,多次获年级和学校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