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S版 > 四年级 > 语文 > 下学期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寓言两则-邯郸学步》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情况,就到齐宣王那里,自称技艺高超,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把他编在吹竽队里,给他很高的待遇。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的爱好与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他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邯郸学步》
        从前,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姿势不好看,决定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
        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姿势十分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
        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一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姿势。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
    2、讨论:这两则寓言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3、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吗?给大家举个例子。
    ☆展开想象,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学走路的燕国人爬回去后,人们会怎样议论他。选择其中一则,续写故事。

    识字
       滥  竽  郭  腮  腔  雅  彻  械

    词语花篮
       待遇  姿势  顽固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