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政治 > 必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 独尊儒术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
    产生宋明理学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在中华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影响作用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具有划时代意义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2)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①表现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明。而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见证
    汉字和史学典籍
       汉字  史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罕有。
    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说明:D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B)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②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有体现时代性。
    C、创新角度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①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②见证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科学技术
    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特点 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体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 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①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注意: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①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②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亦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B)
    ①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
    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继承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①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几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未中断过。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二者表现不同:源远流长表现为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表现为:中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会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D)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1)三者之间的区别
    ①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面貌等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②民族文化: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生活动,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而所谓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创造的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③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三者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包容性的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包容性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虽各有所尊,但又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存而不相悖”,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3)包容性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具体如下: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咋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民族文化的交流,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求同存异”又可以“兼收并蓄”。
    ②以后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充实自身文化,还可以加强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误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得以记载流传下来。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个民族文化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汉字的作用。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虽然中国民族方言众多,但从古到今都主要使用汉字。即使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时,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因此,统一的汉字成为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断的重要文明标识。
    (2)史书典籍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从而使史实得以记录、积累、文明地传承。
    (3)中华文化其特有的包容性作用。该特点使这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以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并能经受往外来文化的冲动而不湮灭。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主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B)
    A、阶级性      B、包容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A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4)意义
    误区: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化的交融的产物。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贡献。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封后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到。这从一个侧面表明:B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0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了《海岸西岸建设》特种邮票和邮资封。在《海岸西岸建设》特征邮票中,有俩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奈、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深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A)
    ①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近千年来,它主要由民间艺人口耳相传。随着许多民间说唱艺人步入高龄,这部英雄史诗濒临失传。为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党和政府专门组织人力,拨出专款,抢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萨尔王传》。上述材料说明:D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民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了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之源。
    材料一:当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在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的黑暗中消逝的时候,东方的中国却呈现出科技文化蓬勃发展的壮丽景象。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地、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的发生,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1)这二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0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什么状况?有何作用?
    (1)共同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
    (2)①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在当时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状况。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作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劳动智慧和健康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材料一: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二:“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的人士撰文或以其他不同方式对这一种活动予以驳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为促进中医学发展提一些合理建议。
    (1)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从中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2)①提高各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
    ②加强中医药应对付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建设。
    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④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⑤提高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等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