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必修2 > 正文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人口的变化》
考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基础梳理
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①出生率②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③极其缓慢
农业革命后:人口增长较快
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④速度加快
100年来世界人口增长:
20世纪50年代前:人口增长⑤缓慢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⑥迅猛
不同地区(国家)人口增长状况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⑦缓慢,有些国家出现⑧零增长⑨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⑩迅速
规律总结
1、人口增长随时间的不匀速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水平

保持较低水平
 水平较高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①政治上的独立
②民族经济的发展
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考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基础梳理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⑾出生率、⑿死亡率和⒀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原始型:⒁高出生率、⒂高死亡率、⒃低增长率
传统型:⒄高出生率、⒅低死亡率、⒆高增长率
现代型: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阶段  主要特征
 
出现时间
 形成原因  主要分布区
 原始型(原始低增长)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地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原始社会时期(采猎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极少数热带原始森林的原始部落和土著居民
 传统型(加速增长) 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增长开始加快 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稳定增长,某些疾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平均寿命延长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低速增长)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地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20世纪50年代以后
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观念的变革 发动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
方法技巧
如何区分和确定人口增长模式
1、从特征上区分(歌诀法)
区分三模式,特征很重要;现代是三低,传统高低高;原始高高低,切实要记牢
2、从数值上区分(析图法)
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  欧洲和北美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
 世界  现代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的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分析
1、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和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迁移才构成人口迁移。因此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条件,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及原因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1、旧大陆向新大陆
2、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国家
1、欧洲向美洲
2、非洲向美洲
3、中国、印度、日本向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掀起人口迁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2、劳动力多余国家向劳动力不足国家
3、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
4、定居移民转向外籍工人

1、亚、非、拉国家向北美、西欧、大洋洲和西亚石油产区2、南欧向西欧

 1、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
2、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3、结合本课本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归纳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目的  流向
新中国成立后 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的影响、户籍管理严格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开发边疆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数量增大,自发流动 务工经商 由内地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知识点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
3、其他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治理和技术等条件下,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所谓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现实的人类社会,已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5、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我国“民工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项目 内容
迁移规模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四川、广西、山东、安徽等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新疆、浙江等
类型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
影响
积极影响 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贡献
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收入
促进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推动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增加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发明的压力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课外延伸:
一、全面做好我国的人口工作
继续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先决条件
二、针对我国老龄化问题,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是:
①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年人口
②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③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④充分发挥社会优势,推进社会化养老步伐
⑤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金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市优秀地理教师,性格开朗,待人热情、真诚,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2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1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3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2)》(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1)》(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必修2)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