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选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巴黎和会》(选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的目的:
    (1)表面上:是战胜国为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谋求战争后世界和平
    (2)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2、和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国家和会议的操纵者分别是什么?
    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
    参与国:27国(不包战败国和苏俄)
    会议的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二、巴黎和会上的争夺和勾结
    1、各大国的打算(关键词):
    (1)美国:凭借经济实力和“十四点原则”。扩大国际影响,称霸世界。——想法颇多,踌躇满志
    (2)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在东亚利用日本牵制美国,维护既得利益。总之要维持世界殖民强国地位。——利益分布广泛,意图复杂
    (3)法国:削弱和肢解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占领莱茵河西岸,夺取萨尔区,成为欧洲霸主。——比较集中和单一
    (4)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特权,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合法化)——比较现实和具体
    2、焦点问题:对德国处置问题(斗争)
    法国:
    (1)主张: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肢解德国
    (2)原因:想一劳永逸的消灭宿敌和对手,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英国:
    (1)主张: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2)原因:
    i、继续推行大陆均势政策,阻止法国独霸欧战大陆(主要原因)
    ii、害怕德国复仇
    iii、防止德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
    反对肢解德国,以抗衡英法和防范苏俄
    给法国确实安全保障,利用法国牵制英国
    3、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勾结)
    (1)山东问题的由来
    (2)巴黎和会对中国山东问题的处理是怎样的?英、美、法的态度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态度?最终处理的结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从山东问题处理上,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山东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作势力范围
    (2)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占领山东,迫使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中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
    英、美、法的态度
    英:利用日本牵制美国
    法:支持英国,以换得在对的问题上给予更大合作
    美:需要日本支持与英法争夺,没有威胁到根本利益
    中国掀起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拒签和约开辟了中国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的先例
    认识:(1)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
    (2)弱国无外交
    三、《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1919.6.28
    1、主要内容:
    (1)疆域问题: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交由法国开采15年,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划为非武装区
    (2)殖民地问题:德国原占据的殖民地被英法等战胜国瓜分
    (3)军事问题: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和少量船舰,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等
    (4)赔款问题:该规定了德国在一定时间内应支付的赔款总额
    (5)其他:在威尔逊地坚持下,写入了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把德国摄取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评价:
    (1)性质: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
    (2)影响:
    在对德问题上,战胜国大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各自的目的,凡尔赛体系开始确立
    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和约暂时得到了缓解
    对于德国过于苛刻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思考】《凡尔赛和约》埋下了哪些将会产生罪恶的种子?
    德国接受投降是希望得到体面的和平,而得到的却是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这对德国新政府、军队和人民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必然激起社会的普遍复仇情绪。而这种复仇情绪,在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里,很容易会与战争政策联系在一起,所以,复仇情绪将成为产生战争罪恶的种子。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