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
    一个主题: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三个阶段: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
    2、内容:
    (1)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发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影响:
    (1)进步性:冲击了封建思想的传统地位;使人们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受到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错误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过程:
    开始: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传播: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撰写文章、成立社团、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创办刊物)
    2、传播意义:
    (1)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中国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1)洋务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原因: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维新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研究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3)三民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
    原因: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4)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原因: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大致可划为三个阶段:
    (一)器物层面的思想解放(19世纪40-90年代)
    大部分的中国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抱着“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拒绝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和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冲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开始睁眼看世界,编译了一些介绍西方的书籍,如《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等,并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在“中体西用”的理论指导下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和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制度层面的思想解放(19世纪90-20世纪初期)
    1、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证明了中体西用的理论的破产。巨大的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继承和发展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维新变法理论,即变法图强,兴民权、设议院,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新式学堂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以《时务报》为舆论阵地与顽固派展开激烈论战,猛烈抨击了因循守旧、固守封建专制制度的旧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他们还发动了戊戌变法,将维新思想付诸于实践,使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深入到制度层面。
    2、20世纪初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救国的主张都行不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革命派以《民报》作为舆论阵地,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猛烈地抨击了“要维护清政府统治和中国不能马上实行民主共和制度”的旧思想,并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了制度层面的变革。
    (三)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20世纪10-20年代)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民主共和制度成了空招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改变国民传统的道德观念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他们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的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以及旧道德的载体旧文学发出了猛烈的抨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新方向。新文化运动把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
    注意:这三个层面的思想解放不是绝对和孤立的,如戊戌维新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又是一次政治革命运动,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既有制度层面的思想解放,也有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维新思想家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纲常伦理;阐扬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推动文艺、学术、教育、社会风习等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与爱国救亡和政治改革紧密联系。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复习课《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复习课《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复习课《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复习课《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复习课《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必修3)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复习课《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复习课《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必修3)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