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浇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浇夫上台,在稳固了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1956年,(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内容:改期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①农业
    a、取消农业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植(玉米)。
    ②工业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b、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因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而失败。
    (4)失败的原因
    ①缺乏对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的科学认识,也缺乏对苏联具体国情的认识,没有创新的科学理论,
    缺乏正确指导和路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方法。这就决定了改革不彻底性,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而改革也仅仅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②对斯大林有态度评介不全面,引发消极的后果。
    ③独断专行,高个人崇拜。
    【思维拓展】有人说“赫鲁浇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样观点。请说明理由?
    (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合理环节进行行政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性:
    (二)勃列日夫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1)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用原因:
    ①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后期陷入(停滞)。
    ②原因:与美国争霸,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三、戈乐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
    ①管理体制改革: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反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②所有制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整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的发展。
    ③经营方式改革:实行各种形式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④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
    (3)评介:
    1.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至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探究1:赫鲁浇夫有改革和勃列日夫的改革的比较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械”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内容:都是农业和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
    ④失败主要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探究2:从列宁、斯大林到戈乐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有何启发?
    (1)转变:
    ①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1928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加快集体化步伐,新经济政策实际被中止。
    ③二战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启发: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门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艰巨性。
    4、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改变改革的方向;
    6、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8、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探究3: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势在必行。
    (2)东欧剧变和葸解体,公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3)社会主义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探究4:世界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及从中得出的结论

    类型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家庭隧道承包责任制

    资本主义大农场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的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2)结论: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还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④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以相互借鉴。

    【拓展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主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实施新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但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浇夫和勃列日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发展,但都没有根本,改革失败,同时也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改革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和24课复习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和18课复习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