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
    1、通讯工具的变迁
    1.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每一个电话局,但发展缓慢。
    2.新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网络。
    (2)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生)快速发展。
    3.影响
    (1)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报刊业的兴起阶段
    表现:
    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从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2、报刊业的发展阶段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思维拓展】报刊业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②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发展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报刊业的繁荣阶段
    (1)表现:
    改革开放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纸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
    (2)报刊的作用
    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通达民情、开户民智、舆论监督、立信议政、手套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丰富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1931年,(《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20世纪三四年代)(左翼思潮)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建国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上演。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2.电视事业
    (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主试播,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发来,电视逐渐普及。
    (3)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电影会得到普及?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普通电器。
    2、电视技术的初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
    3、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4、电视的优点: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言广的优势;
    5、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第四媒介”的兴起
    四大媒介是指哪些大众传播媒介?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却是一日千里,发展态势呈现出后发者的踊跃式特征。
    截至1996年10月31日,上网电脑29.9万台,www网站1500个、上网人数62万。到了1999年底,上网电脑即已达到350万台,www网站有15153个,上网人数890万个,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达到1580万,将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而位居世界第五。
    互联网的优势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电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互联网的弊端:
    真实性得不到保证
    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
    青年沉迷于网络

    探究1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的影响
    (1)报刊
    最主要任务是通过新闻事业影响人们政治生活。
    其次是影响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办“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办的政治生活有重大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后来,报刊上开始登载商业广告,娱乐信息,而且比重日益增大,但新闻活动仍被人们认为是报刊的主要特征。
    (2)影视
    最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等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其次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影视的视听功能强,其中的电视时效性非常强,他能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它丰富人们生活、开阔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及时获取各种资讯发挥巨大作用,电视还是休闲娱乐,舆论监督,学习进修、思想交流等方面有突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下,影视中夹带大量商业报道信广告,引导人们认识经济现象和消费,它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3)互联网:通过全球范围的电大限度的信息传递,全方位的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电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将每一个人视为地球上的一点,那么互联网就是把所有的点贯穿起来的连线,它把地球构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人在终端,网上可以听广播,看电影、办公务、治疾病、炒股票、购商品、施救助,玩游戏等等。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和24课复习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和18课复习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