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一五”计划的实行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国内既不能制造洗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2)起步
    ①时间:1953~1957年。
    ②内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和飞机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到1956看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已经建立
    (2)主要内容
    ①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②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人民须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介八大确定的中线并未能坚持。
    2.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中线
    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结果: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起”的高潮。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①“大跃进”
    特点:片面要求大力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活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供应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1)后果:
    1.国民经济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2.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1959-1961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出现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3.国民经济调整
    ①背景:严重经济困难。
    ②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并于1967年、1968年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式农业)总产傎超一千亿元。
    3.调整
    (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正确认识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
    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②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特点:
    ①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20世纪 50年代至70年代,这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误,表现各是什么?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路线;
    ②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解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失误
    ①1958年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中线;
    ②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公运动;
    ④1966-1976年的“文革”

    1956年至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②中共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
    ③正确处事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提出与指导;
    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国民经济;
    ⑤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
    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土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谈薄,使人民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生产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和24课复习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复习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复习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复习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和18课复习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