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
    1.先秦时期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商周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类;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和大商人;特点:官府控制为商业和局面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汉以来的艰难发展
    (1)统治者多推动(重农抑商)政策。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发展的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的表现:
    商业城市:长安,洛阳等发展
              农村 集市   贸易也发展起来
              对外贸易发展:广州成为南方最大的港口
                            舶使的设计
              柜坊和飞钱出现
    4.两宋商业繁荣
    表现:城市商业繁荣,市坊分开、日中为市被打破。
          商品各类增多,各种集市出现
          边境贸易繁荣
          海外贸易发达
          纸币(交子)出现
    理解:升华、交子的出现有何意义?
    5.元代商业的继续繁荣:地市繁荣:大都、杭州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
    6.明清时期商业的压制与城镇商业依然繁荣
    (1)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微商)的(晋商)。
    (4)代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市的变迁
    宋以前: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
            市、坊严格分开。
            官府市长和市令管理。
            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两宋: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城郊和乡村的“早市”更加普遍;
          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城市发展:
    长安、洛阳、临安、大都(两宋以前多是政治军事中心,两宋后也成为经济中心)
    扬州、成都、“扬一益二”特点:南方商业中心。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2.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
    3.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车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明时期,因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外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须求。3.评价:不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一、古代的经济政策
    (二)“重农抑商”
    1.含义:以农业为本,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工商业为末,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巩固政权,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关系国家存亡,
    稳定社会秩序,将农业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商业流动性,与加强团中央集权矛盾。
    3.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生产发展:
    战国确立:商鞅变法首倡是“重农抑商”
    西汉强化: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都加征税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
    明清固守:继续实行专买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5.作用
    前期:保障农业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后前: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造成中国的落后。
    (二)海禁与闭关政策
    1、含义
    (1)海禁政策:
    指明清现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2)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推动“分行”中进行,对外人有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2、闭关政策原因
    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决定的。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主观原因:悠久的历史的文明使统治者形成盲目自大的观念。
    3.评价
    (1)积极作用
    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消极作用:
    a、它防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止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启示:
    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归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同时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以后空前繁荣;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限制)
    3、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如晋商。微商。
    4、起源较早,历史悠久,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我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5、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开放性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地位
    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
    3.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还不足以动摇封建自然经济的根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和18课复习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必修2)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