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知识概要:
    本专题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概况和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于世。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铁犁牛耕的现出,土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特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脱胎于古代农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手工业具有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点。
    专题知识概要
    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兴起和繁荣,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发展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的特点。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非常缓和。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耕种方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家具;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以后出现两熟制、三熟制。
    4、灌溉和水利:
    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车。
    (思考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木;石;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  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畜力、自然力。
    (三)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井田制
    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性质:奴隶社会的所有制
    瓦解原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战争频繁,盐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春秋时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 由国有向私人的转化;
    4.战国时,各诸侯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封建社会:封建土改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1.形成: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2.特点
    1.地主:有大部分土地;
    2.农民:有少量或没有土地;
    3.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
    演变:
    曹魏:屯田制;北魏到唐中期:均田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
    3.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度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考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概念:手工业指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2.产生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地位:
    1.历史悠久: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造)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素称发达,一起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技术                发展概况
    冶铜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技术           商周时代:繁荣
    冶             西周时期:已有铁器
    铁             战国:铁农具推广
    技             两汉:高炉炼铁
    术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           两汉:炒钢技术
    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发展过程
    新时器时代:开始炼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江汉:时期技术成熟,烧制成熟的青瓷。
    北朝时期船桨制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形成南青弱白两大系统。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瓷都为景德镇。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异彩纷的丝织业
    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出现织机和多种丝织品
    西周:能产生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丝绸之路,大量外销,提高技术,凌、锦、绢、罗、纱等火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唐代:以轻盈湛著称,吸收波斯风格。
    宋代: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鼎盛)(1)进入鼎盛时期;(2)丝织中心一苏州、杭州;(3)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的代表。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2)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开始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遭摧残;隋唐得到恢复发展;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3)主要成就: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叶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时间和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
    (3)发展:明朝时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远送丝绸门口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丝国”)
    2.唐朝起,瓷器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清时期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自耕农是国赋税,徭役的主承担者。具有较的稳定性。
    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有利
    (1)生产技术提高,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2)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
    (3)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4)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
    (1)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十分薄弱。
    (2)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4.小农业的弊端有哪些?
    (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评论小农经济
    (1)积极性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1.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3.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1)耕作方式:
    借用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活模式日益完善。
    (2)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方法:
    以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主要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和16课复习课《通讯工具和大众传媒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复习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2和13课复习课《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11课复习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复习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复习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和8课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必修2)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5和6课复习课《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和4课复习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和2课复习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复习课)》(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必修2)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必修2)

    评论1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河北省保定市] 点赞

    134****9198

    2019-03-06 16:32:42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