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生物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生物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的假说
        萨顿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中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了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评论11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可以

    稍纵即逝

    2020-08-10 07:08:10

    [江西省抚州市] 还好

    tz489813

    2020-05-05 09:15:55

    [重庆市] good

    tz355398

    2020-02-07 10:17:33

    [山东省泰安市] 不错哦

    tz856260

    2019-08-25 09:47:30

    [山东省泰安市] 不错哦

    tz856260

    2019-08-25 09:24:59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