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叶的俄国》
俄国的农奴制
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在此期间,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民被奴役的程度日益加深,农奴制开始形成。17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正式确立。
18世纪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彼得一世甚至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18世纪中后期,沙皇曾经将一百多万自由农民连同土地赏赐给了贵族宠臣,还把农奴制扩展到新吞并的乌克兰、波兰等地。在农奴制度下,地主占有土地和农奴是其不可侵犯的特权,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地主可以公开出售农奴,甚至可以用作向银行贷款的抵押。
19世纪中叶,俄国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人口中一半以上是农奴。农奴每周被迫在领主的庄园内无偿劳动三四天,然后才能利用其他时间耕种自己的份地,还要承担很重的赋税。农奴的生活贫困不堪。当时,俄国官方的一份调查报告报道农奴的主要膳食为卷心菜汤、黑麦面包、小麦或小米制成的粥。他们的住房狭小,尝尝只有一间同牲口挤在一起的小屋。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19世纪上半期,农民骚动越来越多,据统计,1826-1834年为148起,1845-1854年激增为348起。
步履维艰的俄国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后,扩展到欧美许多地方,俄国也受到了影响。19世纪40年代,俄国的棉纺织业中出现了机器工厂。不久,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的铁路业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工。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须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19世纪中叶,俄国仍然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工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以及交通运输领域都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不仅煤炭、生铁等重要工业品的产量同英法等国的距离越来越大,交通运输业也差得很远。据统计,1860年,俄国的蒸汽动力不到英国的十二分之一,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八分之一,铁路长度仅是英国的十分之一强。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
新思潮的涌动
19世纪初,俄国参加了对拿破仑帝国的战争,一些青年军官到了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俄国还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非常不满。1825年,他们发动了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但遭到了残酷镇压。这次起义发生在俄历十二月,因此被称为“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改革。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1855年,赫尔岑因言论获罪被迫流亡英国,他在英国发表文章,创办杂志,鼓吹农民的解放。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撰文公开批评旧制度。
克里米亚战争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同时,也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853年,俄国派军队侵入奥斯曼帝国。俄国的军事行动侵犯了英国和法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利益。不久,英、法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参战。但是,英法并不想彻底打垮沙皇俄国,战争仅局限于克里米亚半岛,因此这场战争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英、法联军很快进抵俄海军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联军从海上和陆地炮击要塞,有时,一天达四五万发炮弹。俄军死守要塞,但是,俄军武器装备匮乏且陈旧,交通运输原始落后,指挥系统腐败无能,后勤供应不足,再加上出身农奴的士兵长期营养不良,疾病、饥饿和寒冷交困,使俄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1855年秋,在经过近一年的围困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沦陷,俄军战败。第二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在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战争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战争不但使俄军付出了高达五十多万人的伤亡,还耗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为了筹集军费,政府加重对农民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暴动,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战争还沉重打击了俄国人的士气,失败感在俄国国内弥漫。1855年,俄军败局已定,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身亡。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的酝酿
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国内外形势非常严峻,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际地位下降。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但是,改革必然会触动封建地主的利益,阻力非常大。19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
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了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他首先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同时下令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批评的增加,一些封建地主看到农奴制的废除已经是大势所趋,表示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见条件成熟,立即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他把早先成立的秘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他还下令让各地的封建地主成立委员会,主持改革事宜。
当时,人们对改革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不同的改革草案从各地陆续送达中央政府,经过激烈讨论最后拟订了改革法案。
“二一九法令”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因为这一天是俄历二月十九日,所以,历史上把这些法令统称为“二一九法令”。“二一九法令”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法令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份地的多少和农民应负什么义务都订立契约,这个契约由地主拟订并由政府在地主中挑选调解员负责监督。农民在改革中获得的份地,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地主在割让土地时,将肥沃的好地留给了自己,将贫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
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土地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当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同时还规定,每个男劳动力前两年每年必须服40天的劳役,之后将转化为代役租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如果一个农民希望到外地找活干,也必须得到村社的书面许可证。
进步与局限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臭名昭著的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法令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两千多万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但是,“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在此期间,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不仅贫瘠和耕作不便,而且数量也比他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因此,改革后不久,广大农民就发觉自己上当受骗,纷纷举行暴动。仅1861-11863年间,全国各地就有两千多起农民暴动。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奴制废除以后,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开垦土地,采用新的生产技术,更新农业生产结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雇农、采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他们生产谷物、棉花、水果和畜牧产品,大量销往世界市场。一些地主也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到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农奴制改革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农奴制改革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而且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在此期间,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1861年以后,俄国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9世纪后期,在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渐排挤手工劳动而占统治地位,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钢铁和煤炭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大幅度增加,石油、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而且,对外国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依赖严重,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资本占有俄国资本总额的三分之一,并有逐步上升之势。同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平衡,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几个主要地区。
政治的缓慢变革
在此期间,为了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也推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在政治体制方面,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封建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里。
在司法制度方面,废除了原来按照等级审判的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还建立了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平待遇。
此外,在军事、教育等方面也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军事上,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近代化进程;教育上,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改革以后,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沙皇照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任何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挑战都要受到严惩。但是,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次改革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但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此,改革以后,俄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旧的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出现。
新兴的俄国资产阶级虽然不满意自己政治上的无权状况,但是,他们还不够壮大,需要依附封建地主阶级,这种情况在农村表现得尤其突出。农奴制废除后的俄国农村,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互相勾结,广大农民遭受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改革之后,农村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足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民的人均耕种土地数量在二三十年间减少了近一半。很多农民要么租种地主的土地,继续受地主的奴役,要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赖以为生的土地,去农场或工厂做工。
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民粹派。民粹派自称是人民的“精粹”,他们反对农奴制度,痛恨沙皇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也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才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号召知识分子去农村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但是,民粹派并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他们的行动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民粹派在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以后,发生分化,其中有些人主张通过恐怖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展开了对沙皇的暗杀行动。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身亡。
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新沙皇中止了亚历山大二世正在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但是,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停止,资本主义经济仍然在继续发展,新的思想和新的社会力量在不断壮大。改革没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革命在所难免。
于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教学标兵。热爱教育,讲课生动形象, 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