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选修1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前提)
    民族:鲜卑族—拓跋部
    起源地:大兴安岭北段
    汉魏后:游牧至山西和内蒙古
    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
    439年:拓拔寿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了西晋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
    2、社会矛盾尖锐,严重威胁统治(必要性)
    改革迫在眉睫
    问题1:鲜卑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发展状况?
    游牧为主,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问题2:拓跋氏主要依靠什么力量统一北方?
    北魏军事力量强大,骑兵强悍。
    问题3:统一黄河流域后,北魏统治面临哪些问题?
    “每有骑战,驱夏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趋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
    地方官吏与豪强地主勾结,“征调赋敛,靡有止已”,“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农民负担沉重,从北魏建立到孝文帝执政前境内发生了八十多次人民起义。
    3、冯太后掌握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了解和仰慕(可能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自主探究
    思考改革前后两个阶段各自的重点是什么?主要出台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前期:
    重点:制度建设;
    措施: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俸禄制
    后期:
    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说汉化、学汉制和文化
    1、土地制度——均田制
    时间:公元485年
    内容:将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租税,承担徭役和兵役。
    2、赋税制度——租调制
    作用: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发展了生产,缓和了矛盾,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3、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三长: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三长均直属于州郡。
    智能: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孝文帝汉化政策
    穿汉服: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改汗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说汉化:以汉语为正音,禁止说鲜卑话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学汉制:尊儒崇经,汉族官制、礼乐、典章制度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
    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促进国家统一,奠基隋唐繁荣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