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背景
    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过程
    (1)拉开序幕
    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
    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
    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
    (2)制定方针
    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大大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
    3、成果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新世纪划分文盲的标志:
    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轮: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
    后两者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
    二、动乱中教育——曲折发展
    1、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2、概况:
    (1)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同时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大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
    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教育措施
    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
    (1)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
    3、迎接挑战
    (1)背景
    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措施
    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
    发展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成就:2001年1月1日,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
    3)存在的问题:
    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
    义务资金短缺;
    地区发展不平衡;
    学生(女生)辍学略高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4、高等教育曲折的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不稳定发展的轨道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方面”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5、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加大对西藏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思考:
    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复习课《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4课《音乐与影视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3)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1、12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必修3)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