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必修3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必修3)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毛泽东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萌芽的历史背景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李大钊:发表文章
    1918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庶民的胜利》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
    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
    (1)许多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从近代社会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或改革或革命,没有一次是彻底成功的。中国革命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
    (2)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从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浙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十月革命后,俄国开始支持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这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国际条件。
    (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结论: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时间:1925年冬至1927年春
    原因: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内容: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意义:毛泽东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教条出发,而是从中国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涉及到的。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始,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初步形成(国民革命失败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时间:国民革命失败后
    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后,可以燎原》内容: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意义:这条道路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主要标志。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遵义会议到抗战)
    文章:《新民主主义轮》
    内容:它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没有照搬任何一国经验,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解决了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作用:中国革命有了这一正确路线的指引,从此加快了迈向胜利的步伐。
    意义: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4、丰富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十年建设时期):
    (1)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作重要报告,指出:从现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提出促进革命胜利的方针以及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中总任务。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采取和平改造、赎买政策,由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原则和政策,无不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论十大关系》,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革命军队与军事战略的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理论
    (4)国际政策和外交策略
    (5)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
    (6)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略
    2、特点:
    (1)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五、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党集团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著作集中概括了毛泽东思想。但他个人的某些错误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
    主线: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及其影响的认识。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八单元第22课《文学的繁荣》(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必修3)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7课《毛泽东思想》(必修3)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必修3)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1、12课《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启蒙运动》(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二)》(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必修3)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