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7)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搜刮;战争破坏
(2)恢复国民经济的必要性:技术水平底下
(3)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1)原因:历史: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际)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分布地区:东北地区(资源,交通,地理位置重工业基础好,外部环境)
成果: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鞍山钢铁公司
3)结果:超额完成
4)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任务之二:三大改造(改革生产关系)
1)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必要性:土地私有制与未来的社会性质不符;小农经济满足不了工业发展需要
3)基本途径和方式: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4)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5)
1、中共八大(1956,北京)
(1)内容: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非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强调平衡,不搞冒进
(2)评价: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1)指导思想:1958年总线路: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内容:
大跃进:以粮为纲农业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共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负面影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后果:三年经济困难
(4)特点: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内容: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2)结果:虽有曲折,但总体向上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总体损失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大搞阶级斗争,忽视经济建设
局部回升原因:1971年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左”倾错误)
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探究:纵观20世纪5——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大跃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文革: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总结: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1、过渡时期(1949-1956):经济恢复(1949-1952年)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2、探索时期(1956-1966)
中共八大(1956年)
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年-1966年)
3、文革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劫难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有着热情而又富有个性的人格魅力,善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