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开辟市场”
洋纱:“纺”与“织”分离
洋布:“织”与“耕”分离
2、“掠夺原料”
农业商品化并非“自给自足”
3、结果: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主要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1.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2.企业: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企业
1.目的:以(“球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2.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方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洋务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本质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方法: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中体西用)
4)具体实践:
创办近代军事事业(封建性质);
创办近代农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创建三支近代海军;
创近代教育先河
5、评价
局限性:失败,没有使中国正真富强起来
积极意义: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
1)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4)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
5)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三、中国民族之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市场和劳动力);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惑(提供技术和设备)
2、概况: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原因:自然经济解体早,解体程度深;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区域分布不平衡;受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民族资本阶级具有双重性,妥协性与革命性;
中国的民族治本主义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求生存。
小结
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丧失统治地位;洋务企业出现,昙花一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举步维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