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选修5 > 正文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1节《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选修5)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御》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
    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灾害监测系统,特别是地震、海洋、气象、水文等监测部门每天将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处理中心,建立了监测、分析和预报系统,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
    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气象、水文等监测网对迅速预测1991、1998年的洪涝灾情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RS)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在灾害变化研究中,遥感是其他方法和技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有了遥感平台,全球自然灾害的定量化研究才有了可能。
    从电视屏幕上,我们已经感觉到遥感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除每天看到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能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能及时发现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强风暴出现的地区。中央气象台准确发布的沙尘暴预报,也是借助气象卫星遥感技术完成的。
    利用遥感影像还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此外,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都可用遥感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GIS可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遥感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在灾害发生前,能事先圈定危险区,并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害发生过程中,能对灾情实况监测,制定抗灾活动;在成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从而对减灾作出贡献。
自然灾害的防御
    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非工程性防御就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和“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响应。
    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1998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把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整体之中。
    我国还利用多种媒体通过多种方式,分别针对社会民众、军队、武警、政府官员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地增强全民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例如,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例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例如,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男,中教中级职称

勇于探索地理教学理论并及时在实践中推广运用。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