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地理 > 必修2 > 正文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产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想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而当人们陶醉在取得胜利的时候,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直面环境问题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通过对图6.7的分析,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20世纪以来,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短缺的主要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而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还主要表现在环境质量的高低上。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随意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其结果是大气混沌、河水污浊、垃圾围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
    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即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域差异。在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了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而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变现为生态破坏。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达国家不但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也对全球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人口只占世界人口24%左右的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75%的能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也占世界的75%。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此外,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同时,人类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导性框架。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李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先进教育工作者,市历史教学与研究科研组带头人,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课堂气氛活跃。

高中地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修2)

正在播放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必修2)

高中地理第六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2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五章第1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3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必修2)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1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3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必修2)

高中地理第三章第1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2)》(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城市化(1)》(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2)》(必修2)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