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优美的汉字》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迄今为止甲骨片已发现10万片以上,单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已经认识的约占1/3。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像“日、月、鱼、鸟、马、鹿、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写,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
二、汉字的形体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线条化是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变为线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连成了一笔。
3、大篆。大篆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4、小篆。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进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辨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书的“楷”是有规则的意思。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三、汉字的构成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只不过是用字的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前四书构字的情况:
1、象形。依照事物的形状构成汉字的字形,构成的字时象形字。如:日、月、子、鹿、井、网。
2、指事。在象形符号上加上指事性的形体或符号,构成的字是指事字。如:刃、寸、本、末、上、下。
3、会意。把两个或多个意义相关的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字是会意字。如:休、牧、从、比、步、益。
4、形声。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是形声字。如:草、室、泥、村、腐。形声造字法的构字能力很强,因此汉字中形声字所占的比例最大。
四、汉字文化
汉字由于有独特的形体结构,因此除了记录字的音和义以外,还保存造字时的文化信息,其中不乏当时的思想意识或观念。如“囗”字,音wéi,古“围”字,表示四周环绕的边界或界域。《说文解字》中从“囗”的字有27个,都和“界域”有关。据此可以看出“囗”字曲折反映出来的防卫以求自安的意识。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深入探讨。
汉字和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书法和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怀素的《自叙帖》(草书)等。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范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激励、鼓舞每一位学生,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