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五年级 > 语文 > 上学期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白鹭》(第二课时)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五年级上册 1.白鹭

    一、阅读理解

    春天的黄鹂(节选)
    刘学刚
          黄鹂,单是汉字,就已构成视觉上的灿烂了;单是音节,就已充满听觉上的(宛 婉)转了。“羽毛新刷陶潜菊,喉舌初调叔夜琴”,古远的诗句就在枝条上翠绿着。面对此情此景,谁不耳聪目明?
          仿佛凤凰栖于碧梧,仙鹤止于高松,(    )春天里的翠柳,(    )能展现黄鹂的全部美丽。鸟是树金黄的心跳,树是鸟翠绿的羽毛。黄鹂鸣于翠柳,是鸟在其中生命得以辉煌、人在其中心情得以超然的一种极(致 至)。黄鹂就这么一叫,天就澄明了,地就碧绿了,人就轻松了。
          那是春天里一(副 幅)最美丽的画面:黄鹂早早醒来了,柳树早早就站在等待里,谁都不想辜负这明媚的春光。尽管这个春天来得太晚太晚,这是盛唐的秩序被打乱后第一个色彩(清 青)丽的春天。让花草落泪去。让马蹄纷乱去。蜀中的天堑之险,应该把喧嚣挡在外面的。浣花溪畔,有花便是韵脚,有水定在吟咏。
          那一刻,诗圣走在黄鹂的歌里,黄鹂歌在诗圣的诗里。“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其中的一个,便是诗圣自己了。看着一行深受鼓舞的白鹭,诗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黄鹂唱着,诗圣吟着,两个黄鹂奏出千年不去的绝响。
    (选自《牛城晚报》2009.03.13)
    (1)用“√”画出文中括号中正确的字。
    (2)“两个黄鹂鸣翠柳”出自诗圣      的《绝句》,请将这句诗补全                
    (3)在文章括号中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并造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自然的内容。
                                                                                                                               

    杜 鹃(节选)
    郭沫若
        杜鹃,敝(bì pì)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báo bó)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héng hèng)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bǔ fǔ)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选自《郭沫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读音,画“√”。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因饥饿寒冷而哭啼,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
    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省略没有说完的内容。
    B.省略同类词语。
    C.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D.表示事物或道理的多项列举。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写到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和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实际上分别隐喻了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又说“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这段话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评论19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湖南省张家界市] 非常good

    tz78

    2020-12-11 21:12:44

    [湖南省张家界市] good

    tz78

    2020-12-11 21:12:25

    [四川省雅安市] good

    啊这

    2020-08-28 10:00:44

    [浙江省湖州市] 非常好,我很喜欢申老师讲的课。

    tz729976

    2020-08-25 15:32:23

    [河南省南阳市] 厉害

    tz906381

    2020-08-18 18:44:12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