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初三 > 语文 > 上学期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 —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见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於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有三皇 五帝 ,便要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书是何时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便要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飞动的甲虫?有什麼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先经过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个步骤以后,那本书才是我的书,那种学问才是我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就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怀疑精神也是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躲懒。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做学问。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设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如果后来的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就停滞了,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021年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

一、单选题

1. 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D

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    )
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C.对传说提出问题
D.不轻信传说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
A.正确——不正确
B.事实——非事实
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B.第五段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第五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B

5.请选出下列各句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这个句子关联词搭配错误。
B.“李白的诗大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个句子标点使用正确。
C.《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乡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C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暇想  瞭微时  代峰竟秀  心惊胆战
B.潦草  跷尾巴  消声匿迹  不记其数
C.偏袒  两码事  浮想连翩  巧夺天功
D.急躁  三角洲  一筹莫展  融会贯通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D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比赛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选手却能勇敢面对。
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C

二、填空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      扣()      步()
()      如()      停()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wàng、zhé、zhòu、suǒ、pì、zhì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形容固执保守,不思进取。()
(2)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3)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4)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墨守;
(2)盲从;
(3)辨伪去妄;
(4)腐草为萤
;

三、按要求做题

1.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重点字词

程颐(yí)      萤火(yínɡ)     塾师(shú) 

停滞(zhì )      譬如(pì)     虚妄(wànɡ)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荒谬。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启迪:开导,启发。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6):从积极方面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张老师

男,中教高级职称

从教28年,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市语文教学与研究科研组带头人。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北京市] 好

188****9170

2020-03-24 08:15:09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