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一、单选题
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句话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统治过于残暴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
2.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流传的揭帖:”......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据此判断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 反帝爱国运动
B﹒反帝反封建运动
C﹒爱国官兵的反帝运动
D. 普通的农民运动
4.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A .许多外国公使在散步
B. 大量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C. 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D. 有外国军队在军事操练
5.《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赔款白银4.5亿两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C. 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D.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6.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7.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D.《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面与《辛丑条约》签订有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
10.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最能体现“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一、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义和团运动背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传教士活动猖獗
目的:反对帝国主义
口号:“扶清灭洋”
性质:反帝斗争组织
二、抗击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原因:进一步瓜分中国
义和团运动什么会失败?
(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
主观因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因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辛丑条约》:经济-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
)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应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 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 1900—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深渊。
张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历史教研组长,年级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有很高的教研、教育、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