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选修 > 正文

高中语文《六国论(二)》(选修)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篇散文不属于写得自由潇洒或错综奇变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的论证严谨的特点。因为头绪清楚,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归纳,很容易搞清楚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
    第一段是总纲。劈头提出“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分两层说出赂秦必亡的道理。第二段中申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先用数量对比,说明秦国之利、诸侯之患,都不在战而在赂。接着,抓住赂秦之失进行批驳,对赂秦的弊害,予以彻底揭露。第三段申述“不赂者以赂者丧”。并从反面作假设推论,强调如能用兵而勿附秦,结局可能另是一样,以证明确实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第四段以“呜呼”起笔,议论兼以抒情。先为六国设计图存之道:一是重用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三是六国联合。如果这样,秦国就将败亡。但六国毕竟没有这样做,而最终为秦国所灭。终于逼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沉痛教训。最后一段是引申,指出重蹈六国破亡之覆辙的不可取。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到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始终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但逐层清理,也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即文章到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第四段如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简化。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另外的方面。前面的写法很规范,而此处却突破了议论文的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后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问题要通过对文章写作背景的考察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来解决。
    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辽)、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苏洵对这种赂敌偷安的政策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文章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首段从论古入,收尾以概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是以古为鉴,议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从议论说理方面探明文章的主旨与现实针时性,对我们从文学艺术角度作进一步欣赏很有带助。反复诵读本文,会感到文章的强大感染力不完全来泽于论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文章在分析说理的同时,还有一种感情力量和一股气势影响肴读者。这种感情气势从何而来呢?原来作者论六国不是纯客观分析,在秦和六国之间,作者的情感是仇秦而亲六国。如将战国形势,转换为宋与契丹、西夏对峙的形势,则六国相当于宋,秦国相当于契丹和西夏。作者对于六国责其不争,哀其破亡;对秦国则视为仇敌。这种情绪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又是丈章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路秦。”其中间两句“非兵不利,战不善”,以否定加强对“弊在路秦”的肯定,形成一种气势。下面用设问引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设问句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气短语促。回答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路秦也。”语长理足、言辞斩截,对比之下,形成一种雄辩的气势,倾注了时赂秦的不满和对“赂秦”错误的有力否定。文章中间两段,行文上用了许多对偶和排比,增强了文气。特别是一些对比,体现了鲜明的感情倾向。文章结尾两段最见情感与文气。“鸣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封谋臣、礼奇才,两句对偶,再加”并力西向”,一共三句,对后面含有‘秦人”的一句,形成前者绝对压倒后者的语势。其后一节,则以“悲夫”开头,形成一大转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成之所劫哉!”“如此之势”,承接上一节的语势,再接连以四句一气而下,最后归结出“为国者无使为积成之所劫”的历史教训,极见其情感之沉郁,语气之激切。最后一段,与这一节文气的流动过程相近,形成更强大的力量和音节上的回旋之美,其情其气,真是愤郁激切,感情至深。
    阅读本文,在掌握论点、论据和作者用意的同时,如果能从语言节奏入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