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必修2 > 正文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复习》(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第三单元复习》

一、高考目标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其、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
    我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面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下如绘画中人像、偶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笑意,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要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与诗歌创作演变的步调相一致,描写川景物,记叙观赏游历的散文也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兰管集序》记叙是东晋时期清淡家们的一次大集会,申诉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的情感也是班门弄斧、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新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游荡,进而产生了哲理的思辨。
    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亲生产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即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向于平静,他想不到从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作者时喜进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苏轼于“乌台诗案”获悉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此为《前赤壁赋》),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文章先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路,心情领略期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当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情景俱佳!文章后半部分由欢乐转入悲凉,写了主客之间对人生无常的不同看法,通过请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迭入低俗。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接着又以主的口吻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感情波澜——转悲为喜,开怀畅饮,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文情因景生,但在感情的波澜起伏,人生无常的理性思辨面前,景色描写已经显得不很重要了。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一篇以说理为生的游记,王安石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兄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情,文章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祥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然后详写游后洞的经历,后洞多自然美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本应继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略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台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作者事后悔恨万分,一个“悔”字,即概括了作者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议论。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发一番关治学的议论,从自己未能深入后洞之事联想到“物”“力”“志”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已无悔,不为人讥。作者又从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论,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这种个别问题提升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如此立论,正是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这部分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最后一段,补叙游者的情况,从而收束全文。这篇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提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更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
三、文学常识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其子五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全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睛帖》、《丧乱帖》、    《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休,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五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奠美健秀,后从评曰:“飘若沲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严厉打击自然,艳丰神盖代”,被后从誉为“圣书”。
    苏轼(1037~1101)字了蟾,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蜜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颖州,再贬昌化军。微宗即位,遇赦递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葬于当汝州郏城县,他与他的父亲苏询(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同杰出房价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屿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的《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俗称王荆公。北宋江西临川县盐埠岭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具有突出成就,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警辟精绝,亦有情韵学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1042年登场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臜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1069年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谥号“文”,双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谥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俞、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四、基础知识
1、《兰亭集序》字音
癸guī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  合契qì  彭觞shāng  游目娉chěng怀 嗟jiē悼dào  放浪形骸hái
2、《赤壁赋》字音
壬rén戌xù   袅niǎo袅  渔樵qiáo  扣舷xián  横槊shuò  正襟jīn危坐  蜉fú蝣yóu  愀qiǎo然  匏pán樽zūn  酾shī酒  嫠lí妇  麋mí鹿  旌jíing旗  窈yǎo窕  幽壑hè  江渚zhǔ  桂zhào棹  舳zhú舻lú  扁piān舟  枕藉jiè
3、《游褒禅山记》
梵fàn语  庐冢zhǒng  仆pū道  窈yǎo然  怠dài而欲出 罕hǎn至  无物以想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  王回深父fǔ
《兰亭集序》【通假字】
1、(悟)言一室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兰亭集序》【古今异议】
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一;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公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固原。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5、(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短暂。今义:低头抬头
6、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兰亭集序》【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b 况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a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兰亭集序》【一词多义】
(一)临
1、款尝不临文夸悼               面对,引申为   “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二)次
1、列坐其次                        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6、除胜,吴广次当行                 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三)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四)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高
2、况修短随化,张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五)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的期限
4、期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兰亭集序》【虚词】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主谓间,取独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1)价宾短语后置(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2)定语后置
a虽无管弦之盛——虽我盛之管弦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1)省主语:
①(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2)省介词宾语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3)省介词“于”:
①映带(于)左右 ②悟言(于)一室之内
《兰亭集序》【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
一、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2)山川相(缪)               (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            (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信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含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             (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               (动词、攻占)
b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                  (副词,像)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                         (名词用作动语、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                           (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发麋鹿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                     (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二、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知之                         (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发麋鹿                     (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                   (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衷吾生之须臾                     (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                     (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3)徘徊于东山之上                     (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                     (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6)想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三、语言句式
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                (“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何”表疑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                (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3)而又何羡乎                (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
(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子怀
(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
(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游褒禅山记》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尝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0,世之谬其传而莫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a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b传:形容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c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游褒禅山记》【古义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物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游褒禅山记》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熟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且道也哉?    (哪里……呢?)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四)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六)状语后置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意义词】
1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
③良乃人,具知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首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首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授,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时,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人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5)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6)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上面)
(7)礤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8)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0)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俞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1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12)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13)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14)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5)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16)而余亦悔春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1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18)其熟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
(19)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刘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讲课干净利落,思路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总结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