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历史 > 选修4 > 正文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选修4)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1911年19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第二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第三阶段: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一、为中国出路尝试各种实践(1866——1911年19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

1、出生及求学经历:

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1886年在南华医学校学习,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1892年毕业。

2、从“医人”到“医国”

1)改良思想:

A、1889年,《至郑藻如书》,试图在家乡试行乡村改革——孙中山改良思想的初现(表现出了孙中山爱国的情怀和救世济人的思想。)

B、1894年,《上李鸿章书》,想依靠清政府自上而下改良,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民主共和: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4年11月 美国檀香山

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近代中国主张制度变革的两大政治派别比较

1、维新派:

(1)代表:康有为

(2)阶级属性:资产阶级

(3)方式:改良

(4)受启国:日本

(5)政治目标:君主立宪制

(6)结果:失败,但推动了思想解放

2、革命派:

(1)代表:孙中山

(2)阶级属性:资产阶级

(3)方式:革命

(4)受启国:美国

(5)政治目标:民主共和国

(6)结果: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但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3、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1905年 同盟会 日本东京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团体与政党的区别

团体是有共同目的、志趣的人多组成的集体;

政党是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体并为维护其利益、实现其政治主张而以执掌或参与政权为主要目标开展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

1)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2)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3)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

1)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2)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建不彻底。(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4、反清的主要形式

组织革命团体和坚持武装斗争——军队建设: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提出建立中华国民军的方案——亲赴欧美筹集经费——1910年到达旧金山,建立同盟会分会(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并未在国内,他不是起义的领导者。)

认识:

(1)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2)革命指导思想形成

二、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第二阶段: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1、武昌起义:1911.10.10  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1.1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历史功绩: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展资本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1)政府人员组成:革命党人掌权

(2)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辛亥革命的意义:

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社会风气: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重大改变,促进社会进步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纲领: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

4、《建国方略》:1917年--1919年

《建国方略》是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启发与唤醒全社会的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而撰写的重要著作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

“知难行易”——三民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认识:1、高中阶段的我们可不必去争论那种说法更有理,应重在分析孙中山提出“知难行易”说的出发点和目的。

2、孙中山强调主义、理论对革命运动的重要性。正由于此,孙中山创立了无疑是他那个时代最进步的思想。

5、认识:(1)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2)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

三、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1、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同意改组国民党

2、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意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3、收回部分“关余”:1924年初

4、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

办学特色: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意义: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5、《北上宣言》1924.11

重申国民党反帝、反军阀的立场

6、北平病逝:1925.3.12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7、认识:

(1)超越党派界限,与时俱进,实现人生跨越;

(2)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四、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归纳“孙中山精神”)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为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归纳: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如何评价孙中山?

1、精神遗产:

(1)一生致力于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民族、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

(3)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2、功绩: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走向高潮,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时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局限:在前期革命中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4、总评:是中国国民革命的先行者,对中国和世界革命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于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教学标兵。热爱教育,讲课生动形象, 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选修4)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5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4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缔造者列宁》(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课《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人马克思》(选修4)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3课《新土耳其的缔造者凯末尔》(选修4)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2课《圣雄甘地》(选修4)

正在播放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3课《一代雄狮拿破仑》(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课《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3课《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际捍卫者康熙帝》(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4)

评论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