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梳理探究—成语(1)》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
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云填海”;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叶公好龙”“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负荆请罪”“草木皆兵”;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动辄得咎”“行云流水”,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火中取栗”“以牙还牙”。
成语有明显的特点
1.具有修辞作用。比如“胸有成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若解释成“肚子里长着一根竹竿”就是大错特错了,“穿云裂石”用来形容声音高亢激越,带有浓厚的夸张色彩。
2.结构形式固定,不能随意改变。“一诺千金”不能改成“一诺万金”,“抱薪救火”不能改成“抱柴救火”。
3.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A,宾语前置,如“惟命是从”“马首是瞻”;B.词类活用,如“衣锦还乡”(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祸国殃民”(使动)、“不耻下问”(意动)、“虎踞泰山”(名词作状语);C.状语后置,如“嗤之以鼻”“重于泰山”;D.成分省略,如“逍遥法外”“盲人瞎马”;E.互文,如“善男信女”“拐弯抹角”。
4.语法结构多样。有主谓关系的,如“毛遂自荐”“风度翩翩”;有并列关系的如“行尸走肉”“防微杜渐”;有偏正关系的,如“庞然大物”“后起之秀”;有动宾关系的,如“不见经传”“好为人师”;有补充关系的,如“无动于衷”“遗臭万年”。
1.成语中体现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民族,这在成语中有集中的体现,比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高瞻远瞩”“过目成诵”“心灵手巧”“远见卓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2.成语反映古人日常生活
古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可以通过成语来了解。比如“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并不是裤子,而是裙。现在衣、裳合在一起,泛指衣服,“冠”是帽子。贵族才有帽子,庶人只有头巾,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楚楚”是整齐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诗经.蓸风.蜉蝣》,原文是“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意思是蜉蝣的翅膀,就像鲜明可爱的衣裳。后来应用“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元曲选.冻苏秦衣锦还乡》中有:“相当初风尘落落谁怜悯,至今衣冠楚楚争亲近”。
3.成语反映古代科学发展水平
《成语中的古代科学》
一书中写了这样的内容:
“炉火纯青”,一般解释为:原指古代道士炼丹成功的火候,后演变用以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古代炼钢远早于炼丹,故“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该成语的相关出处可见先秦时期的手工艺著作《考工记》。该书记铸造青铜器时写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文字被冶金史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光测高温技术的记录。
其中关于颜色的递进变化(黑浊——黄白——青白——青)与合金钢辐射规律完全符合,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医学发达,有关医学知识成语很多,比如“岐黄之术”“吐故纳新”“起死回生”“对症下药”“以毒攻毒”“杏林春满”等,有关地理学的成语有:“沧海桑田”“经天纬地”;有关气象学的成语有:“雷霆万钧”“蜀犬吠日”“迅雷不及掩耳”等;有关天文学的成语有:“斗转星移”“杞人忧天”“日上三竿”“月满则亏”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可以说,一部汉语成语词典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百尺百科书。
4.成语涉及大量古代典籍
学习成语,我们可以知道很多重要的古书,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出自《庄子》的成语有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有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有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有310条,出自宋代诗词的成语有140条,反过来说,我们通过学习成语。可以了解以前并不知道的古代典籍。
学习成语主要是运用。运用成语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读音。
2.注意字形。
3.注意感情色彩。成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成语、贬义成语和中性成语。
4.使用要得体,有些成语往往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面对特定的对像。
5.注意辨析成语。
6.弄清成语的字面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成语使用出错的原因
一、对象用错
二,褒贬失当
三、重复累赘
四、词义误解
五、不合语法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王老师
女,中教高级职称
课堂生动,掌控力强,学生参与程度高,能点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