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教版 > 高中 > 语文 > 必修2 >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高中语文《中外抒情散文》(必修2)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中外抒情散文》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单元复习
    1、赏析美景
    (1)摄取景物片段。这此课文不矿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前者如《办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这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时刻。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的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
    (2)选择写景角度。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景、稳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湾湾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草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
    (3)抓住景物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想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诱人的魅力。
    2.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性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有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
    3.情感的储蓄性。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电脑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凡同响。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沙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三、高考备考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 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湊,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酌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文形象鲜明,篮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体如文章主旨、作用感情,增强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人称运用: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然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走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的性格,凸出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提示题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所问的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邻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方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臭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储蓄。

     

     


    评论0

    点此登录 后即可畅所欲言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