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产生背景和思想渊源
1、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国的志士仁人先后提出了哪些变法救国的主张?结果如何?
变法救国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发展实业,开展“商战”、变法维新,“君主立宪”
(1)鸦片战争后的各种变法救国主张均以失败告终
(2)孙中山上书碰壁,转向民主革命
(3)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革命需要纲领和指导思想,三民主义便应运而生
2、思想渊源:
(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
(2)中国的大同思想
(3)进化论
(4)单税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
二、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
(一)旧三民主义
1、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形成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补充发展)
3、解读“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
a、实质:反对封建统治
b、进步性: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超越长期以来“反清”口号狭隘的种族倾向。
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瓦解。
反满带有反对满洲贵族和反帝的双重含义
把反满与建立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纲领中最有号召力,最有群众基础的一条。
c、局限性:
表现: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
根源:软弱性所致;害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幻想帝国主义支持。
(2)民权主义
a、实质:夺取政权
b、进步性:
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紧密结合,把废除专制和建立民国联系在一起
指出了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在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c、局限性:只重视国家政权形式,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3)民生主义
a、实质:资产阶级的经济纲领。
b、进步性:主观上反映了对人民的同情。
认识到了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想解决这个问题
c、局限性:没有反映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三民主义有何意义和影响?
(1)代表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2)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发展经济
(3)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5)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
想一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领导了哪些斗争,结局如何?
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孙中山以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社会革命即实现民生主义了,为此他还接受了袁世凯政府中国铁路总监的头衔。但是,事实击碎了他的幻想,于是他又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
5、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
纲领: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
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说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到了尽头
(二)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以及一系列斗争相继失败
(2)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3)陈炯明叛变的刺激
(4)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5)个人素质(与时俱进,追求民主)(内在原因)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2、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继承与发展
同:
地位:都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内容:都将民族民权民生相结合
目的: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
核心:以民权为核心
作用: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异:全新内容:反帝发军阀,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生活状况
影响:资产阶级一党之纲领——当时先进政治思想主流和共同斗争纲领
3、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纲领。
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目标更为远大崇高,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三、三民主义的历史地位
思想渊源和地位:孙中山熔铸中西思想文化精粹而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
特点: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
影响: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小结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1)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2)提出:同盟会成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三民主义
(3)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4)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5)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的相继失败
(6)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把旧三民发展为新三民
(7)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8)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
于老师
女,中教中级职称
教学标兵。热爱教育,讲课生动形象, 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