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师大 > 初三 > 历史 > 下学期 >正文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0:00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尊敬的用户,请先登录!

    登录

    如您没有账号请点击注册

    注册

    初三历史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

    点赞 收藏 评价 测速
    课堂提问
    课程内容:
    《苏联的崛起》
    理想与成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工业化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在短短的时间内,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机械制造、化学、汽车、航空、冶金、石油、电力等工业部门纷纷建立。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在这种模式下,苏联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在斯大林时代,党政不分,国家的所有决策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

    联系我们 版权说明 帮助中心 在线客服

    ©2016 同桌100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咨询
    4006-3456-99热线电话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