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话题探讨】
说理议论,要做辩证分析,避免片面性。那么,怎样才能避免片面性呢?通常要注意这样几点:
一是分析要全面。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候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就还得说另一面。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一方面指出,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高明,因为他“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一方面指出,“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知识不思抠一字一句”,“部位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这样说就防止了片面性。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想一想,这是不是辩证分析?表现在哪里?
二是要避免静止地看问题。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用静止地、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就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分析起来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学习雷锋”这个口号,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在当前搞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怎样看待“雷锋精神”?还要不要发扬“雷锋精神”?如要发扬,该怎样做呢?
三要注意对立面的转化。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例如,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你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转化?
【写法借鉴】
下面先看摊“义利观”的几段文字(节选自元三《君子言义也言利》):
君子“罕言利”、不言利,这在当时春秋战国无“义战”、只有“利战”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以后两千余年的以血缘之亲或交情(情谊、恩谊)之亲的关系网织成的宗法社会中,“义”对统治者来说也是绝对必要的。
在实行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中,个人既消除人身依附,又消除了计划制约,在平等、法制的社会背景下重新组合,因而,“义”与“利”的实际内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是法制社会。所以,“义”应当在“公正、合理、应当做的”传统意义上再加上一个“合法”。也就是既合乎道德、又合乎法律。“利”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合乎“义”——合乎道德与法律——的利,如在法律中规定的公民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劳动权利,其中包括合乎法律的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权利与益处。另一种是悖于“义”——不合道德与法律——的利,如以权谋来的种种私利,非法经营获取的暴利,走私贩私之黑利,贪污受贿之利,偷盗抢劫之利,等等。现代人,特别是比较清高的知识分子,似乎也可以打破传统的“君子言义罕言利”或“君子言义不言利”的思想桎梏,来个“君子言义也言利”的大转变。不以言利为耻,而以言利为荣,敢于言利——公开承认自己合德、合法的利益要求,明确自己合德、合法的利益意识,包围自己合德、合法、合理的种种利益。
作者用发展的观点对“义”与“利”作了历史的考察,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下“义”与“利”的内涵。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为什么?如有条件,不妨用发展的观点对艰苦朴素精神做点辩证分析。
【写作练习】
一、根据下面的材料,以“扫一屋与扫天下”为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一只老鹰从峰顶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觉得自己也能像老鹰那样,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起山羊往上飞,可是他的力量太小,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然后选择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三、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就这个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中国文化”为话题,写篇议论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
五、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此内容正在抓紧时间编辑中,请耐心等待